公益网站
景德镇线上博物馆 · 景德镇云誌
欢迎投稿 提供资料 · 建设最全景德镇信息库

【自然环境志】第七章自然灾异:第一节水灾、第二节干旱、第三节霜雪风雹灾、第四节地震、第五节其它灾异

2020-12-26
8次

第七章自然灾异

境内自然灾害以旱、洪为主,涝次之。灾情年内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应,夏洪秋 旱,发生频繁。旱灾多于水灾,有连续几年少水或多水的变化周期。其危害特点是:洪害历 时短,影响一条线,危害程度大;旱灾历时长,影响一大片。其它风、霜、雪、雹、地震等灾害 发生次数少,危害性次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其它灾异,亦附后。

第一节水灾

市境域为江西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每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50%以上,且昌江上游地形陡峭,河道狭窄,水流落差大,集流快,江河水位变幅很大,对昌江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协,成为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资料记载,1884年(光绪十年)洪水最大,渡峰坑水位高达36. 67米,超出警戒线8.17米,城乡一片汪洋。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6月22日洪水最大,实测水位33.85米, 超出警戒线5. 35米,水进入市街,中山路水深1.1-1. 6米,工厂停产2天。1980年7月31日洪水涨率为最大,一小时达2.56米。

境内洪涝特点:主要由暴雨产生,而且时间一般集中在5〜6月。同时出现的机遇较多,据1953〜1980年资料统计,28年中有11年出现过洪涝,机遇率39.3%,其中特大水年6年,占21.4%,大水年5年,占17.9%。


公元795〜1985年景德镇市水灾情况表

年号公元

灾情

唐贞元十一年(795)

六月,浮梁大水,漂流数千余户。

元和七年(812)

五月大水,九月又大水。

元和^一年(816)

六月暴雨大水,九月又大水,共漂没数千余户。

庆历三年(1043)

大水。

庆历六年(1046)

五月庚午水至甲戍。

乾道九年(1173)

大水。

淳熙十五年(1188)

五月戍午,祁门县水暴涨,人畜房屋漂流十之六七,余害波及浮梁。

庆元元年(1195)

五月中旬,饶州下雨七昼夜,江湖皆溢,水深者过六尺,鄱阳浮梁尤甚。

庆元三年(1197)

五月,景德镇大水。

开禧三年(1207)

五月大水。

宝庆二年(1226)

浮梁化鹏乡,九里坑二水同发,溢东北港,漂没甚多。

咸淳元年(1265)

六月十四日水暴涨,顷刻丈余。

元大德元年(1297)

夏大水,市民避水高阜处。

延佑二年(1315)

夏大雨,弥月不止。城廓近溪民房,被淹者达半数,乡村也如此。

至治三年(1323)

春久雨,水淹民房三尺。

至元六年(1340)

夏大水,乡邑洪水泛滥。

永乐元年(1403)

春、夏大雨,水溢城廓,淹没民房半数,次年饥荒。

宣德六年(1431)

六月恒阴,突然雷雨大作,顷刻水溢丈余。城中仅数十家幸免浸没。为置 县以来最大水。

宣德七年(1432)

大水。

宣德十年(1435)

大水。

景泰五年(1454)

五月连日大雨,东北方向洪水暴发,房屋、人畜被冲没很多。

天顺元年(1457)

七月大水,漂溺者甚多,广福观岸倾成溪,溪壅成洲。

正德十二年(1517)

五月二十六日,北乡石斛水暴至,漂溺无数。

嘉靖十九年(1540)

四月雨雹如鹅卵。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洪峰涌至,民皆乘舟入城。冲 毁房屋及被淹者甚多。五月二十六日后米贵,景德镇停止窑业。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八月大水,水溢入城。

隆庆五年(1571)

大水。御窑无法制造御瓷。

万历三十年(1602)

五月十二日夜涨水,顷刻大水弥漫四野,人和房屋漂溺无数,蹲屋上者才 得幸免。

崇祯八年(1635)

五月十二日大水,南门城堞几乎淹没,十三日又涨高三尺,禾苗尽淹。


年号公元

灾情

顺治五年(1648)

六月九日大水,城多处崩坍,房屋和未葬棺柩被漂流无数。

顺治八年(1650)

五月大水。

康熙十三年(1674)

六月洪水暴涨,城墙坍塌,房屋漂荡。

康熙二十年(1681)

六月山洪出,船行树梢,沿河房屋淹没,百姓饥困。

康熙五十四年(1721)

秋大雨。

雍正十二年(1734)

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大雨。近河村庄房屋淹没,县城北门、东门、戊已门 均被水浸没。

乾隆八年(1743)

四月十三日大雨淋漓,至夜水骤溢,较雍正十二年水低三尺,是岁大饥。

乾隆二十九年(1764)

正月下雨至六月初止。邑人宁志超作《乞睛吟》:“时维季夏溯初春,间逢 睛霁止三旬。淫霖一百二十日,东港西堑漾无垠”。

乾隆四十年(1775)

六月初七日大水入城,较乾隆八年水大一尺余。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四月十二日,南乡大水。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六月十一日,西乡大水。

道光八年(1828)

四月二十日起间日大雨,淋漓至五月初四日。水入城深丈余,只有西隅数 十间水浸三尺。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大水。

咸丰三年(1853)

秋大水。.

咸丰四年(1854)

十一月大雨,浮梁鄱阳同日川泽溢,顷刻高数尺,池波掀涌,逾时水始平。 江村、査村、计家巷同日水高岀三尺许,无风逆流而上,逾时退平。

同治元年(1862)

六月初四日大水,禾苗尽损,斗米钱七百文。

光绪十年(1884)

六月初一日大雨,初三河水暴涨,昌江中上滙沿河两岸村庄尽被淹没,有 整个村庄被毁者。县城除红塔前十三户未被水淹外,其余均被淹没。据调 查,渡峰坑水位高达36.67米,越过警戒线8.17米,为有记载以来特大 洪水。


年号公元

灾情

 

5年(1916)

6月29日——30日,昌江上游地区大雨如注,河水骤涨五、六丈,沿河店 屋概行浸没。居民登楼升屋,死于水者数千人,损失财产不计其数。

21年(1932)

冷雨连绵,盛夏不离夹衣,5、6月景德镇降雨755毫米。

 

 

22年(1933)

入夏至6月降雨438毫米,6月16日〜18日降雨18。8毫米,河水暴涨。

27年(1938)

水灾。

 

31年(1942)

夏,浮梁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农田全淹,颗粒无收。

 

1951

7月15日倾盆大雨,昌江水剧涨。16日18时,渡峰坑水位达31.01米。9月11日又降暴雨3天,雨量149.1毫米。

1953

6月3日至5日暴雨,渡峰坑水位32.27米,超过警戒线3.77米,沿河田 地受淹。

 

 

1954

大水。全年降水2738毫米,其中汛期降水1350.8毫米,仅7月就降水

517.2毫米,而7月11日的暴雨就达326.9毫米。渡峰坑水位超过警戒 线1.58米,沿河两岸万余亩农田受淹。

1955

4月13日〜6月23日止,降雨量达1319.8毫米,其中6月18日降水

228.5毫米。6月22日晨,渡峰坑最高水位达33.85米,超过警戒线5.35米。沿河路全淹,中山路水深1.5米。

1959

二月上旬一次降水,玉田水库刚堵口的大坝冲倒,损失土石方二万多立 方米。四月大水,渡峰坑水位超过警戒线3米。6月大水,超过警戒线2.91米,沿河两岸损失严重。

1965

8月暴雨,渡峰坑水位29.2米,超过警戒线0.7米。

1967

大水。6月17日至19日天宝潘村暴雨量达401毫米。

1969

4月18日至7月18日,降雨1266.9毫米。6月25日渡峰坑最高水位31.89米。

 

1970

4月5日至7月20日,降雨1258.5毫米。7月14日,渡峰坑最高水位31.02米。

 

1971

比月5日,渡峰坑水位30.39米,2万多亩农田受灾。


年号公元

灾情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972

6月28.29日连降大雨,浮梁一些地方15小时降水260至270毫米,山 洪暴发,淹没农田1.5万余亩,冲倒水堰、石坝、水电站、桥梁等,损失很 天。

1973

4月1日至7月13日,降雨1339.9毫米。7月26日晚至27日上午暴雨, 西河上游港口、东港连降暴雨300毫米,山洪暴发、交通中断,4594亩农 田受灾。

1974

4月12日至7月20日,降雨量1356.2毫米,最高水位30.04米。7月9日至18日降雨677毫米。全市受灾面积达40910亩。

*1•…中’户!.

1975

8月13至18日,普降大雨、暴雨,冲走大量木材,死亡6人。

1976

6月7目大风暴雨,渡峰坑水位超过警戒线。

1977

4月暴雨,瑶里白石塔林场山洪暴发,沿河两岸农田受害严重。6月13日 至14日,北部降雨291毫米,蛟潭25000亩稻田遭灾。

1980

7月大水。潭口河段每小时涨至2.8米,渡峰坑每小时涨2.56米,江村每 小时涨9米,洪峰水位29.54米,市区11小时水位变幅为7.85米,为境 内所知历史上涨率最高的一次大洪水。

1982

6月19日至21日连降大暴雨,浮东、浮北之间雨量超过200毫米,渡峰 坑水位高达30.52米。

1983

4月连续多次出现暴雨、大风、冰雹。全市降雨2261.5毫米,仅次于1954年,玉田水库溢洪水深为1.9米。

1985

1至3月降雨500毫米,阴雨日长达61天。7月降雨344.9毫米。


第二节干旱

干旱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夏秋农作物影响甚大,如果在雨季结束后连续20 天内日降雨量不足10毫米,过程降水量小于20毫米,就会岀现干旱现象。

据1953^.1980年资料统计,境内28年中,有23年岀现过不同程度的干旱,机遇率高达82. 1% ,其中轻旱6年,占21. 4%;中旱14年,占50.0% ;重旱3年,占10. 7%。1967年8月4日至10月10日,最长连旱日数竟长达68天。

境内出现的干旱灾害按时段分,主要有伏旱和秋旱,个别年份还可能出现春旱和夏旱。此外还有另一形式的大气干旱,又称干热风,多集中出现在7月上、中旬,岀现机遇率约为46%,多年平均1.9天,虽然干热风出现很少,但和其它干旱同时发生,就会造成极 为严重的灾害。

根据调查,历史上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干旱是1934年和1978年,较严重的干旱平均是三年一遇,历年干旱灾害详见下表: ・

1084〜1985年景德镇市干旱灾情

年号公元

灾情

元丰七年(1084)

旱。

致和元年(1328)

大饥。县有司奉命賑贷。

正德三年(1508)

大旱。

正德四年(1509)

大旱。

正德五年(1510)

大旱。

嘉靖二十三年

(1544)

旱。饥。每斗米银一钱五分。:

万历十六年(1588)

大旱。大饥。

万历十七年(1589)

大旱。大饥,民有食草者。

清順治三年(1646)

大旱。次年大饥,斗米千钱,民食草根树叶,死者不计其数。

康熙十年(1671)

六月至十一月未下雨,河井皆竭

康熙十一年(1672)

冬旱、大饥,县民挖葛、蕨之根充饥。是年夏,莲荷塘出并头莲最多,同年 冬旱,塘干涸,本地人取藕殆尽。

康熙六十年(1721)

六月至八月未下雨,晚稻尽槁。次年大饥,民饥饿已极,一些人不得已食 观音土。

嘉庆七年(1802)

江西干旱,浮梁更加严重,官府缓征。

同治元年(1862)

四月,浮梁干旱。

中华民国

23年(1934)

旱。受灾面积七分以上,灾反人口计95334人。

33年(1944)

大旱。从芒种到白露点雨未下,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出外谋生。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956

大旱。蛟潭区达六十天无雨,部份田颗粒无收,全市自然灌溉田由十万亩 减荃二万亩。

1977

冬旱。全年降雨量为1593.8毫米。

1978

1至6月降雨仅792毫米。出现高山无泉,小溪断流现象,旱情为历史所 罕见。受灾面积24.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受灾人口7万多人。

1979

持续干旱,全年降雨量为1126.4毫米。

第三节霜雪风雹灾

境内4〜9月是雷雨频繁的季节,一般雷雨来临之时,常伴有8级以上的大风,大风过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有时具有很大的局部破坏性,往往形成大风灾害。

1964年4月21日,在市区岀现了24米/秒(相当于9级)的大风,部份输电线路中断,6幢民房倒塌。同年9月7日,在丁家洲出现了28米/秒(相当于10级)的大风,沿途电线杆刮倒,3幢民房倒塌,20人受伤,1人死亡。1966年8月29日下午5时16分至5时42分出现的34米/秒的强风,为本市有记录以来风速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风灾,数 处草棚倒塌,死伤各1人。

雷雨大风来时,往往夹杂着冰雹,给农作物和房屋造成一定损失。据统计,在1953年至1980年的28年中,共有5年出现过冰雹。特别是在傍山丘陵地带,其下冰雹机遇率要高点。

1512〜1985年景德镇市霜、雪、风、霍灾害

年号公元

'灾情

明正德七年(1512)

春三月大风,雹如鸡卵。八月雨,雹小者如卵,大者如瓜。砸坏房屋、庄稼, 牛羊多有死伤。

嘉靖十九年(1540)

夏四月雨,雹如鹅卵。

3」X▲1'I;[企(,1

崇祯七年(1634)

积雪。自前十月至正月,行人旅客断绝,冻馁死者无数。

崇祯九年(1636)

二月大风雨。西隅曹煜坊,南隅普天祐坊,儒学前骊马联攘、青云接武二 坊石顶皆被风刮去。

清康熙九年(1670)

冬大雪。行人有冻死者。

咸丰元年(1851)

三月初十下午4时许,浮梁狂风大作,雨雹齐下。

同治二年(1863)

二月初九日,霏乌霜,竹木沾之尽殒。

民国

22年(1933)

七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连日狂风,飞沙走石,行人不敢开眼。景德镇被 风拆毁瓷窑20座,伤毙窑工多人。

年号公元

灾.情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1960

5月3日大风,来势迅猛,由西向东袭击了13个社场。风暴过处,房屋倒 塌无数,以新平、鹅湖2个公社灾情最重。风灾中死亡8人,伤136人。

1964

4月21日,市区出现24米/秒大风,部分电讯线路中断,6栋民房倒塌。9月7日,丁家洲出现28米'/秒大风,数十根电线杆刮倒,电讯中断,数处 房屋倒塌。

1966

8月29 0 17时16分至42分出现了34米/秒大风。市一医院一工梱倒 塌,死伤各1人。储田、经公桥等地下冰雹。

1971

2月6日至9日大雪,雪量25.7毫米。7日雪深28厘米,积雪7天,交通 中断3天。

1983

4月连续多次出现暴雨、大风、冰雹。26日凌晨岀现大风,最大瞬时风速 达24米/秒。28日市区最大风力达9级,福港降落一颗重约0.7公斤的 冰雹。


第四节地震

境内断裂构造颇为发育。主要一条二级主干断裂,宜丰一景德镇大断裂横贯市区东西,境内长约60公里,在江西省境内延至500公里,为江西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段。

据现有资料记载,境内发生过三次地震。最早一次见于《元史•五行志》,发生在1336 年〔元(后)至元二年〕12月,震级不明。第二次地震发生在1756年12月17日(清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震中位置在鄱阳附近,地理座标为北纬29。、东径116。7,,烈度为六度,震级为5级。境内其时同震,“一更后地震,有声如雷鸣,”震级约为4.5级。第三次地震发生在1820年5月(清嘉庆二十五年四月),震中位置在浮梁,地理座标为北纬29。4、东径117。3,,烈度为五度,震级为4.5级。地震在“四月间辰时第三刻发动,当时县署内自鸣钟定之不爽,自县署屏墙前沿街以下并景德镇各处地微动,片刻即息,申酉之交,地动甚,不过一刻,至夜半地旋动,旋止。幸无损伤,

以上三次地震级均在5级或5级以下,未造成任何损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 究所资料表明,景德镇市的地震烈度为五度或小于五度。

境内曾发现过类似地震的现象,1983年7月6日,在市郊历尧油库出现油罐火车箱自行滑行二十多米以及堆放的钢管、砂粒自行滑落等现象,是否为地震所致,尚无资料可证。但异常现象发生在较为活跃的宜丰——景德镇挤压破碎带上,当不能排除有地震发生 的可能。

第五节其它灾异

境内虫、疫等灾害在历史资料上记载较少,危害也不大,现和一些自然异常现象合列

表如下:

1245〜1985年景德镇市虫、鼠、疫灾害及其自然异常现象

年号公元

灾异

淳佑五年(1245)

虫食禾及松竹叶。

正德十二年(1517)

夏四月五日,虎入城西门,巡游数日出城。

嘉靖二十七年(1544)

春八日,西山观前圳沟中涌出巨虾无数,背部发光,照夜如昼,取至家光 不灭,次日始没。

顺治九年(1650)

城坏虎频入,踞城西隅塔下为穴,伤人畜很多,募捕不息,康熙二年筑城 始绝。

乾隆三十九年(774)

九月十七日下雪色黄,次年五谷丰登。

道光十五年(1835)

五月至七月未下雨,蝗虫食禾。

咸丰十年(I860)

十月初二日申刻,臧家湾等处大雨,豆赤如灰,初六日酉刻,百思、洋湖等 村下血雨,入地尽赤。

民 国

17年(1928)

螟虫害。晚稻受灾11000亩。

18年(1929)

秋季发生螟虫害。早稻受灾27600亩,晚稻受灾2800亩。

林幫民

1957

鼠灾。受灾面积75000亩。


举报收藏 0打赏 0